(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刘勇智)
《耳鼻咽喉科类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耳鼻咽喉科类立项指南”),将现行统一赋码的全国《医保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中288项耳鼻喉收费项目分类整合为164 项,旨在规范统一耳鼻喉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一、耳鼻喉科类立项指南编制情况
(一)编制原则与方法
耳鼻咽喉类立项指南编制以“服务产出导向”为核心,通过分析资源消耗、技术难度等要素,将服务内涵一致、技术难度和资源消耗相当的医疗服务项目合并,使项目分类更简洁明了,显著提升临床操作效率与医保管理便捷性。此外耳鼻喉类立项指南统筹考虑同一项目不同应用场景、不同项目相似应用场景等特殊情况,按技术同源性整合、场景关联性分类,层层递进设立项目。首先,耳鼻喉类立项指南基于技术同源性整合原则,如将“耳纤维内镜检查”、“硬质耳内镜检查”、“电子耳咽鼓管内镜检查”等操作难度的项目进行系统性合并,有效解决原有项目碎片化导致的收费边界模糊问题。其次,设置差异化收费机制,科学体现不同操作难度的成本差异。如 “鼻窦开放费(常规)” 和 “鼻窦开放费(复杂)” 的区分,促使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也使医生更专注于提升诊疗技术而非拆分项目创收。最后,精准区分内镜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场景中的应用规则:非手术项目使用内镜时可叠加收取检查费;明确内镜下手术项目价格与开放手术执行同价且不得另收内镜操作辅助费用。
(二)价格构成与计价规则
耳鼻咽喉类立项指南明确价格构成涵盖各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资源消耗,如 “耳内镜检查费” 价格涵盖消毒、置镜、观察、记录、出具报告、处理用物等步骤的消耗。规定基本物耗成本计入项目价格,不得另行收费,其他耗材按实际采购价零差率销售。设置加收项和扩展项,同一项目不同方式或场景应用时,加收项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如 “电耳镜检查费(加压检查)”,在“电耳镜检查费”价格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加收 ;扩展项扩展适用范围但不额外加价,如扩展项“声导抗测听检查(宽频)”价格,按照主项目“声导抗测听检查费”进行收费。
二、耳鼻喉科类立项指南编制亮点
(一)规范诊疗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耳鼻咽喉科类立项指南对同类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项目数量,简化了价格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保管理效率,还能避免医疗机构在收费过程中的混乱和歧义。通过系统性合并技术同源、难度相当的医疗服务项目,将原有碎片化的价格体系精简优化。比如,将操作原理相近的耳镜检查项目整合为“耳内镜检查费”、“电耳镜检查费”等核心条目,项目数量缩减40%以上,从根源上消除了因项目细分导致的收费歧义与管理漏洞。再比如,“鼻窦肿瘤切除”按病情程度分设“常规”和“复杂”收费项目,从制度层面推动医疗行为回归临床价值本质,同步提升医保审核效率与患者费用透明度。
(二)设立加收项和扩展项,灵活应对不同场景
针对同一项目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差异,耳鼻喉类立项指南设立了加收项和扩展项。加收项用于处理差异化收费标准的情况,而扩展项则用于扩展价格项目的适用范围但不额外加价。这种设计使得价格项目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比如,伴随人共耳蜗集采落地,通过“技耗分离”、“复杂病例”(如“畸形耳蜗”加收、增加扩展项目)等机制,既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激励医疗机构开展高难度手术和新兴技术,从而推动耳鼻喉科向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方向发展。
(三)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耳鼻喉类立项指南关注临床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应用,设定开放包容的收费机制。比如,对人工耳蜗适配、助听装置调试、鼻部支架植入等新出现的诊疗需求,无需单独申报新增价格项目,直接纳入整合后的现有项目体系执行,简化新技术落地流程。再比如,针对先天性耳畸形矫正、喉功能重建等高技术难度手术,通过“复杂病例加收”机制给予合理价格补偿,引导医疗资源向疑难病症诊疗倾斜。该政策既为人工听觉植入、精准内镜微创等前沿技术提供了合规收费路径,又通过价格杠杆激励医疗机构开展高难度手术和新兴技术,推动耳鼻喉科向精准化、功能重建方向创新发展,助力临床水平与技术能力同步提升。
三、耳鼻喉科类立项指南对接落地体会
(一)耳鼻喉科类立项指南落地注意事项
1.信息系统改造升级与培训:医疗机构需同步更新收费系统,确保收费项目与指南精准映射。同时需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流程培训,避免因系统滞后导致的收费错误。
2.价格收费与技术细节、难度脱钩:耳鼻喉类立项指南的制定是规范、整合、简化现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并非界定手术难度和细节的标准。因此在执行时应转变“费用高低反映手术难易”的朴素思想,将收费项目与技术评价理性分离。
(二)耳鼻喉科类立项指南落地建议
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依托医疗服务价格监测平台和医疗机构的反馈,定期评估指南实施效果。同时与相关专家密切沟通,关注社会反响,及时调整收费标准或优化服务内涵。